资讯

2008-09-17

从书画修复谈文物修复保护理念

    关于文物修复保护理念的问题,文物保护界一直争论不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传统的修复理念与西方最小干预为原则的修复理念产生了冲突,西方文物修复专家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中一直遵循真实性和可辨识性。意大利文物修复专家布兰迪(Cesare Brandi)在《文物修复理论》一书中就提出最小介入、可逆性、可再处理性、可识别性等文物修复保护的基本原则,而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则以“补全”和“作旧”为原则,此方法体现出中国传统修复技术追求文物“完美”的理念。其实,文物的修复保护不只是一个学科问题,它与社会和大众的艺术美学观有着直接的关系。修复保护理念不仅要具有科学性,同时也兼有适应社会人群的审美需求,我们应将两种修复理念有机的结合,对不同类型的文物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如:考古文物、展览文物、商品文物,将这些不同功能的文物施以不同的修复技术手段才能称之为科学的修复保护理念。以书画文物的修复保护为例,现在各博物馆和收藏爱好者的藏品中,收藏有大量的历代传世及出土的文物书画,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人为保管不善或墓葬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许多作品的画心变黑变黄,墨色暗淡无光,发霉虫蛀使其千疮百孔,以致该文物污损、残缺、破碎、无法欣赏、研究。如何修复保护这些文物书画使其恢复原貌,用中国传统的修复技术手段修复,要经过:去污、揭背、补残、全色四道主要工序,而这些工作对每件文物的干预又是非常的全面和直接。如全色。全色是对修复书画进行接笔、添墨、染色工作的一个统称。工作性质是将修补后在画心、画意中留下的修复痕迹掩盖,以达到从外观上满足视觉整体的完美,此乃与其他材质的文物修复千方百计把修复痕迹加以修饰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这项工作在整个修复工作中被专家称之为点睛之举,有些画作缺失画意,有些书法缺撇少捺,经过专家的修复,都能恢复原始风貌,有些甚至从缺失非常严重的状态变成为了文物中的精品。但这恰恰成为西方专家对中国传统修复方法存在质疑的地方,有些西方专家就指出:青铜器的伪锈以及中国书画的全色是以破坏文物的历史真实性为代价,以求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其结果是制造出了一个真假合成的文物。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修复理念上的不同,所产生出的不同认识。其实任何理念都离不开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西方文物界在文物修复中遵循真实性、可辨识性以及最小修复干预的原则,他们认为文物的一些残缺是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一种现实情景。要尽可能真实地、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艺术、历史及社会的所有信息,将其受到现代人干预的程度降到最低。而中国传统修复理念则从满足收藏者注重的美学价值出发,追求一种无缺的美。在国人心中,一件艺术珍品应该以完美无瑕的动人画卷呈现给世人,在观念上很难接受一件艺术品的残缺不全。
     
其实,在中西方文物修复理念的交汇中,各自的修复理念都在逐渐发生着转变,修复目的都在向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商品修复三个方面发展。在文物修复保护过程中既要遵循文物修复保护的基本准则,同时又保持文物在每个领域的独特性。考古修复就是要将文物本身所具有研究性质的信息完整真实地予以保留,减少现代人的干预,为将来的科学研究保留尽可能多的原始信息。展览修复是要将文物华美绚丽的一面展示出来供人们欣赏,所以文物本身应该具备完整的美,但修复痕迹要做到从隐蔽的地方可以识别。商品修复是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许多文物已经成为了高档商品,它们当中很多被私人花巨资收于囊中,这些文物的修复保护只能依其个人偏好而定,商品修复大部分文物往往被修复得非常完美,其痕迹一般用放大镜都很难发现。所以也附加了更多现代人的因素。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对于身边每一件文物来说我们都是匆匆的过客,如何对待这些延续历史文明的载体,努力让它保持历史原貌,同时也保持其艺术价值和现代社会价值,使其完好的从我们手中传给后人,是广大文物修复工作者肩上的一个历史重任。(来源:中国文物报)

预约参观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社会服务”—“预约参观”进行预约

活动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我的信息”—“精彩活动”—“活动列表”进行报名

志愿者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社会服务”—“志愿者之家”进行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