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08-04-30
博物馆的中国式生存 老博物馆遭遇新课题(组图)
9分钟内接到100多个电话,上周,在免费博物馆接受登记预约的第一天,首都博物馆(以下简称“首博”)的职工就尝到了“抢手”的滋味。同样在电话铃声中奔忙的还有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的工作人员——从“自3月28日起,北京33家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向游人免费开放”的消息公布伊始,他们就陷入了媒体的重重包围中。
当然,参观者与记者的热情都不难理解——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这么说来,此次“免费开放”应该算是博物馆公益性的回归。然而,从有人提议到部分试点,再到如今的大范围实行,这道“博物馆免费大餐”让许多人等得望眼欲穿。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各个层次、不同素质的人都有可能进来,但我们没有选择观众的权利。”老刘在首博工作,而首博正是此次开放名单中的重点单位。想象着马上就要出现的热闹场景,老刘的语气中隐隐透着不安。的确,无从判断在这汹涌而至的参观者中究竟有多少人是折服于文化艺术的魅力,又有多少人是受到了“免费”的诱惑——“幼童骑上军博展品”的画面还没有被淡忘,更大规模的“免费开放”已经来临。面对参观者早就准备好的热情,博物馆准备好了吗?
“免费不免票,免费开放不等于可以自由进出。”一位博物馆负责人这样回答记者的疑问。电话或网上预约,凭个人姓名、联系方式和有效证件号码领取预约号码,参观当天持有效证件报出预约号码,领票进入。许多人抱怨“博物馆的门依然难进”,但这看似繁琐的做法却是不得已而为之。老刘始终记得首博刚刚开馆的时候,不卖票,每天接待五六千人次参观,“服务系统几乎崩溃。”事实上,首博的年最佳接待设计能力为100万人次,日均最佳接待能力为3000人次,它所配备的各类服务设施也均按此能力设计。
不仅如此,“参观人数太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这严重污染了馆内空气,也影响了展室的温度和湿度。尽管文物都放在展柜里,但不能保证展柜绝对密封,二氧化碳容易使青铜器生锈,书画纸张变脆。许多博物馆展出的都是世间罕有的国宝级文物,一旦毁坏,损失难以估计。”文物专家的话更是为“免费不免票”提供了佐证。
然而,参观人数控制住了,后续问题还有很多,眼前的,比如园中园、语音导览能不能收费;长远的,展览质量是不是有保证,“好看的博物馆争着去,不好看的没人去”的局面会不会有改观……在某种程度上,免费开放更像是一次对博物馆的检验与考量。免费不免责——参观者进门不花钱,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与服务的贬值。
现在,“免费大餐”已经端上了桌,如何才能让人们吃得津津有味,怎样才能留住“回头客”,这也算是新举措带给博物馆的新课题。
在中国,博物馆曾经一度是个冷门词汇。即使在大多数人的节假日出行计划中,也很少能有它的一席之地,而这也正是中国博物馆生存现状的原因和结果。
博物馆的中国式生存
中国博物馆为何“旺”不起来?
如果对“旺”这个形容词没有形象的概念,那就请想一想上一次去博物馆是何时,也许大多数读者的回答都是类似的——很久以前又或久得已经记不清了。
去年年底,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曾有数据显示:包括民间兴办的博物馆在内,中国博物馆总数目前已超过2400个,各级各类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展览近万个,接待观众1.5亿人次。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依然有待提高。从数据统计上可以说明,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平均10~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中心城市平均一两万人就有一个博物馆。而我国平均约60万人才拥有1个博物馆,除了北京和上海等极少地区勉强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之外,综合数据则还与之有着悬殊的差距。
中国的博物馆为何“旺”不起来?这其中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就是博物馆不足够精彩的展览缺少了“吸引眼球”的能力。翻看世界上任何一家知名博物馆的介绍都会发现,博物馆生存之根本就在于其展品的质量和数量。但在中国,因为管理上所存在的缺陷和“硬伤”,一些博物馆的藏品数量、等级并不明确也无案可查,这就使得展品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大大削弱了藏品的展示功能。还有些博物馆,因为保存环境不佳,使藏品损毁严重。据国家文物局“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显示,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全国约有30%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
除去硬件的欠缺,软件上的不到位也总会使观者在博物馆体会不到参观的乐趣。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全国博物馆机构的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3%,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都无法满足需求,这也导致了部分博物馆的展示和服务水平偏低。
当然,观者的自身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问题。如今,户外音乐节已经慢慢成为了人们习惯、喜爱的生活方式,可是,参观博物馆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似乎还并没有被广泛认同。而培养人们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则正是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和它的文化担当。
市场化尝试
2004年11月29日,受故宫博物院邀请,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馆长卢瓦耶特以这样一句口号式语言作为了故宫演讲的开场白:“向所有人开放,这是卢浮宫最根本的使命。”
“什么是博物馆的经营之道?”这个问题对于很多国内的博物馆而言是陌生的。门票作为博物馆的一项收入来源,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博物馆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很多博物馆都开始深切感受到国外的博物馆更多的是把门票作为一种准入的凭证,而并非收入的保障。博物馆的收入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同时,也包括通过文化经营活动而创造的经济收入。
但是在中国,博物馆的市场化道路还并没有形成规模。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曾透露过一组令人心酸的数据,在全国博物馆中,大约有三分之二面临着生存困难。这样的现实成了博物馆市场化的催化剂。于是,请进来就成了博物馆的新功课。刚刚结束的“敦煌艺术大展”和之前的卢浮宫珍品展览都有力地说明了此举的成功意义所在。
当然,在选择日趋多样化的时代,博物馆也不应该总是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模样。不少专家都指出,博物馆不仅要善于请进来,也需要主动走出去。一要走出国门,增加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二要走进人群,和大家平等地对话、交流与互动。
在具体措施上,卢浮宫博物馆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对博物馆有着一定“距离”的群体,开办夜场,举办舞会或其他休闲性的文化活动,有可能会比博物馆本身的市场还要广阔。那些与博物馆有着一定“距离”或与博物馆很密切的群体,也会因为云集博物馆而使博物馆得到双重收益。
专题化方向
近年来,在我国,体现不同行业特点的专题博物馆正在快速增长,由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也日渐增多,再加上“免费预约参观”这张绿卡,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功能正在得到进一步加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黄春雨曾说:“对一个国家而言,博物馆事业专题化需要经过50年的时间,民间兴办的博物馆则需要20年的时间。它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盛衰。”而如今,在中国城市也涌现出了比如锁博物馆、钱币博物馆、烟斗博物馆等各种主题的博物馆,这预示着中国博物馆正在走向专题化。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张文彬介绍说,博物馆现在出现了由国家、行业、企业、高校和个人等主办的多种类型,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专题化趋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也曾表示过:“中国博物馆的专题化不仅是社会分工细化的表现,也是社会更加开放、经济更加繁荣的一面镜子。”
国外博物馆的“吸众大法”
18岁以下免费出入博物馆
实施者:法国的博物馆
法国从小学到初中的学生都很少有家庭作业,所以学生们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学习。法国的公立图书馆系统完备,巴黎的各类博物馆更多如牛毛。18岁以下的人可以免费自由出入这些场所,法国各城市图书馆的借书证也全市通用。现在,一些巴黎的博物馆每周还有一个晚上对18岁到25岁的青年人免费开放。全额票价为9欧元的卢浮宫,则在每周五开办包含舞蹈艺术表演等活动内容的夜场免费招待他们,并在画廊为青年人提供素描、临摹的条件。
办讲座立足社区文明
实施者:美国奥斯汀艺术博物馆
创建于1961年的美国奥斯汀艺术博物馆(AMOA)始终是一家社区艺术博物馆,它一贯坚持创始人克拉拉·德里斯科创办时的宗旨:“办一所能让得克萨斯州百姓充分享受艺术带来快乐的博物馆。”为此,多年来博物馆为社区百姓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艺术展,举办了无数次讲座。
租借百宝箱
实施者:西班牙巴塞罗那海洋博物馆
西班牙巴塞罗那海洋博物馆为在学校中实行文物租借制度,专门成立了教育部,负责向学校租借百宝箱。海洋博物馆的书籍、影像资料、器物模型、航海仪器、服装、钓鱼用具、CD,均是从当地收藏者手中购置的,一些文物的复制品、木偶、地图、信息档案资料等则是海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制作的。
按参观者年龄层次布展
实施者:加拿大魁北克国家艺术博物馆
加拿大魁北克国家艺术博物馆几乎囊括了17世纪至今魁北克地区的所有油画、雕塑、摄影、木版画、铜版画等艺术杰作。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该博物馆教育中心专门为该地区的学校制定了一套细化的专题类参观计划,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制定不同的主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参观。
私博也能“非著名”?
个人兴办的私人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相比可以更加个性化、更加灵活多样。1996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始审批注册私人博物馆。自2002年10月出台《文物法》以后,中国开始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办各种门类的私人博物馆。根据北京市文物局提供的数据,目前北京批准注册的私人博物馆已经有约20多家。但在国内,私人博物馆还属于一个新生领域,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全国首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由于馆长马未都的苦心经营,该馆的品牌效应已经越来越大。虽然也曾面临经济问题使博物馆出现关门的危机,但在2004年进行改制后,观复博物馆成为了国内第一家采用“理事会制”的博物馆,也因此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此外,这里各展厅还接受企业捐赠,作为回报,观复博物馆的展厅可为企业提供为期十年的命名权。这种有别于国有博物馆的做法,其实也是国外博物馆通常采用的办法。
观复博物馆的门票定价50元,馆长马未都说:“我们的实力不次于任何一个省级博物馆,比如博物馆的清洁程度,展陈效果,参观者的舒适度等。人们在最好的博物馆里也就是这样,不过如此。”而所有亲身到过观复博物馆的人给马未都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个价位的门票是值得的。
同时,据相关人士介绍,对于西方博物馆普遍免费的这个认识其实是国内存在的一大误解。很多人知道的一些国际知名的博物馆其实没有一家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在美国,免费的博物馆全都是些教会、社会团体或是慈善机构创办的小型博物馆,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史密森博物馆群这样著名的博物馆,再比如费城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等相当我国省级以上水平的博物馆都是收费的。在英国,也只有大英博物馆是有限度、有区域的免费。所以,收费与否其实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博物馆的命运。马未都就表示,最开始开办观复博物馆完全属于个人乐趣,但坚持到如今当年的兴趣已经变成了责任。因为在这些年中,有太多的感动和细节,有些人甚至希望出资支持却不要求任何回报。
后续资金的缺乏是目前国内很多私博面临的重要问题,重点表现在成本过高,经营不善,难以为继。上海就曾兴起过发展私人博物馆的热潮,当时一时间创建了30多家,可如今却只得了个几乎全军覆没的悲惨局面。在国外,私人博物馆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国外对私人博物馆的支持办法是,采取免税或惠税的政策,对捐赠或投资全部归入纳税款。并且有专门的基金会对这类公益性的活动进行支持。但国内的私人博物馆并不像公立博物馆,私博需要全部自己筹资,以企业对待,税收照缴。这也就要求每个私博的自身实力必须足够强大。
但是,国内私博聘请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为考古专业,而考虑博物馆生存发展的行销人才却极端缺乏这一现状成了很多私博的“通病”。内地私人博物馆学教育还很少有人涉及,像博物馆的行销和传播、组织管理、观众研究、展示策划和文化资产等内容还没有被纳入内地博物馆专业教育当中。而就一个博物馆的生存与运营而言,博物馆行销学等系统教育对博物馆管理人员来说,实际上比考古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其实,就收藏而言,自古就存在“搜宝纳库”与“藏宝于民”两种方式。公立博物馆的藏品大部分是出自考古、捐献等国宝级别文物,而民间博物馆则更多地展示散落于民间的文物、民俗艺术品等。但是,像观复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这样的私博也正在用自身的价值和魅力说明着,只要有真东西,私博也能够“非著名”。
博物馆免费时刻准备着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政策使这些曾经并不太惹人注意的城市角落突然间热闹了起来,大家对于各种各类博物馆的兴趣一时激增。但是,对于这样的热情,无论是博物馆还是观者自身,其实都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
博物馆不是旅游景区
新闻回放
在军事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第一天,上午8点30分,领票口准时发票。仅用了十几分钟,首批候票的300多名观众全部领完票,加上预约的200张团体票,首批500余名观众于上午9点全部入馆参观。而售票口旁边存包处的柜子也早被塞得满满当当,成了旅行箱和大背包的地盘。后来,军博陈列宣传处票务主管王克介绍说,凌晨6点多就有观众在领票口候票。
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一同被人们所提及到的最多的词汇,恐怕就是形容售票处景观的“人满为患”了。有一些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甚至由于事先估计不足,免费后观众数量猛增,引发了一些不文明现象乃至安全问题,比如在售票处就可能碰到有人纵身跃过引导栏插进队伍当中。
当然,绝大多数博物院对于免费开放所导致的长长的队伍已经做好了多方面准备。比如此次北京市33家免费博物馆绝大部分都制定了每天参观的上限人数,而且大部分博物馆采取“免费不免票”的预约制办法。
作为关注的“热门”对象,首博表示将严格执行预约登记参观制度,每天最多接待3000名观众。如遇收费特展等情况,购票者不纳入3000人范畴。首博有关负责人说:“绝不会因为免费而影响参观质量,除了加大保安力度等,首博将增加免费讲解次数,保证上下午各4次,《辉煌的北京》播放频率也将缩短为每半小时一次。”
其实,不仅仅博物馆要对参观者的激情做准备,为了使自己不虚此行,参观者也应该对自己负责任。毕竟,博物馆区别于其他的娱乐休闲场所,也并非凑热闹之处。首都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韩永就曾表示,他们已在补充、培训工作人员及增加安检设备、加强警戒等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但是,也希望观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参观博物馆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就像旅行前需要了解目的地的风土人情等资料才能尽情享受一样,如果参观前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很多参观很可能会变成一场意义不大的出游行动。
博物馆不是大客厅
新闻回放
在军博的首个免费参观日,一楼至三楼的各个展厅里都挤满了人,但已有的休息位却非常少。《复兴之路》展览厅里只摆放着5个小凳子,早已被人占据;大厅的展板下,横七竖八地坐躺满了人;孩子们四仰八叉躺在展台上;楼梯和一旁的扶手上坐着正在吃东西的观众。不到下午3时,所有垃圾桶均已饱和,不少垃圾被丢弃在了垃圾桶外面,而楼梯旁的扶手处、展物旁的小角落,还隐藏着不少垃圾。
每到节假日,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的北京动物园门前都会排起长龙,其中多是结伴的年轻人或带着孩子的家长,而回头望向马路对面的博物馆,虽然建筑造型别致,但却像极了一座废弃了多年的城堡:门庭冷落。后者的境况是很多中国博物馆都曾经体会过的。但随着免费制度的开始,“博物馆热”正在向参观者和博物馆同时袭来,面对这股热潮,大家究竟应该如何应对也就成了崭新的课题。
都说古董可能是凝固的但文化永远是鲜活的,所以,博物馆展出的不仅仅是艺术品,也是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而上述新闻回放里所描述的景象似乎与博物馆这样的功能并不吻合。
随着多家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管理和保护开始成为了重要问题,以前一向冷清的博物馆对于怎样协调爆棚的人群并无太多经验可言。所以,有学者建议,除了限制人数外,还应加强宣传和相关引导,多增配保安人员和馆内服务、解说人员,避免外地游客把博物馆当成“游览景区”。
博物馆不是游乐园
新闻回放
虽然在免费开放之前,军博对一些珍贵文物加封了玻璃罩或栏杆,还增加或扩大了警示牌,可就在进门的大广场上,六门铁炮前的围栏已经完全“躺倒”,不少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跨进围栏,爬到1米高的铁炮上拍照。而一旁的导弹艇上,孩子们把艇身当成了滑梯,在上面溜来溜去。兵器馆内,大量陈列在外面大棚里的文物只有一条红线围挡,不少人随意跨越触摸,无视一旁“请勿触摸”的警示牌。
博物馆“火”了,人多了,可博物馆里文物的处境却有些危险了。在很多展区内,保安几乎每隔一两分钟就要上前提醒游客,不要触摸、不要使用移动电话、不要拍照、不要大声喧哗。但即便喊哑了嗓子,铜器馆里不少“娇气”的展品还是频频遭到骚扰。
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本是博物馆的所有工作人员和所有参观者的责任,可如今随着人流量的激增,原本的责任却变成了遭到抱怨的“硬性要求”。
不过,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陈燮君对此倒是很有信心。他表示,博物馆免费开放引发参观人流增大,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观众乱扔纸屑、在馆内大声喧哗、肆意触摸展品、随地蹲坐等不文明现象,于是,担心参观质量下降。对此,我们教育员工,绝不抱怨、不埋怨、不指责观众,出问题、有缺陷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关键是练内功,提升馆内服务技能,用我们一流的服务引导观展文明,实现愉悦参观。
不过,很多人发现,免费以后,在博物馆每个展品前的人均停留时间开始大大缩短。根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估算,以往买票到博物馆能享受到人均逗留时间为两小时左右,免费开放后,很多游客在非著名展品前逗留不超过10秒,大部分人只走马观花地看看文字说明,将博物馆几个开放的馆迅速游览一圈,耗时也只不过30分钟。所以,有一些参观者在兴奋之余,开始担心还能不能看到和以前一样的展品,享受到和以前一样的服务?
对此,很多博物馆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非但展品不减,而且还会有惊喜;服务质量不仅不打折,甚至还会更细腻、更周全。 链接国外博物馆免费启示录
法国
法国卢浮宫是世界顶级博物馆,每到免费开放时,馆方会根据参观者的多少安排保安人数来维持秩序,确保参观者分批、有秩序地入馆参观。另外,馆方会向参观者免费发放导游图,并设计好参观路线图引导游客。卢浮宫还对包含26岁以下的青年人在内的与博物馆有着“遥远的距离”和“讨厌博物馆的人”尤为重视。为此,除设定免费参观日外,还对残疾人开辟了触摸式展厅;与较为“贫困”的学校建立联系,命名该校的班级为“卢浮宫班”,定期组织学生们参观;最大限度地对外开放馆藏品;同时也注重临时展览的实际效应,对节奏快和多题材的临时展览予以大量投入,使临时展览的年均参观人数达100万人次以上。
美国
在美国,会有一些博物馆采取会员制,比如大都会博物馆的会员费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4%,而会员制恰好能有效地分流观众。
英国
在英国,许多大型博物馆都会事先对参观人数进行预测,从而确定保安人数以及开闭馆的时间。大英博物馆就是这类随机应变的典型,每逢大型展览,相关人员都会在博物馆的网站上早早公布开闭馆时间,让参观者心中有数。馆方还会根据当天参观者的人数,灵活决定第二天是否延长闭馆时间以及撤展时间。
巴西
巴西的圣保罗艺术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参观者排队的问题,所以在入口处建有可容纳数千人的广场;馆内工作人员还会时刻提醒参观者不要过于接近展品。此外,巴西中小学校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前,都会系统详细地教育学生如何当一名文明的参观者。
博物馆热的时代标签
五六十年代
代表场地:舞场、冰场、莫斯科餐厅
代表颜色:红色
记得曾有一本名为《“六十年代”气质》的书里这么写着: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人的气质,就像一块沉睡的琥珀,它内部的“人”的梦千年万年都那么纯粹、恬静。关于琥珀的美与灵性的欣赏应该来自它的内部。在这部书中,清醒的人们将有幸见证一批退居内心世界而形成的“琥珀”。
现在,很多人回想起那个离我们已经有些遥远的年代时,喜欢用“红色”来形容。那个年代的理想是红色的,书籍是红色的,连床单大多都是红色的。那时候,能供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还很少,而且,除了还未成年的小孩子和正在热恋的年轻人,“娱乐”在那时似乎是个完全被忽略了的概念。大家都在为了更加崇高的理想努力着、工作着,而这本身对很多人而言,就是最大的荣耀和最好的娱乐。
就像《血色浪漫》《金婚》这些讲述了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的电视剧里所描述的一样,除了去莫斯科餐厅享受一下奢侈的感觉,也只有单位举办的职工舞会和冬天的什刹海冰场可以称为人们的休闲场所。对于那个连背着家长掏裆学骑车都可以称为娱乐游戏的年代,博物馆,似乎还像个异类一样没有被广大群众所了解。 七八十年代
代表场地:中山公园、工人俱乐部
代表颜色:橘色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就中国而言,就好像是一座随时都可能喷发出橘色岩浆的火山一样。那是个极端两极分化的年代,一些人开始动起了经营头脑,而另一些人却在为萨特神魂颠倒。总之,物质和精神成了那个年代两个最鲜明的代名词。
不过还好,无论是想更有钱还是更有知识都不会拒绝快乐,所以,人们的休闲生活也随着经济上的富足而变得慢慢多了起来。电影不用再看露天的,舞场有了封闭的,连崔健都卷着裤腿儿站在了工人体育馆,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音乐随着“砖头录音机”的普及开始流行;电视剧随着彩电的普及开始备受关注;很多书籍则随着大学校园里举办的“跳蚤市场”开始流传。不过,虽然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增强了,但却依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博物馆的尴尬存在,因为,对那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万元户”而言,博物馆显得过于有文化而缺少娱乐价值,而对追求精神自由化的另一些人而言,博物馆似乎又没有书籍来得直接,欠缺了那么点儿文化。
九十年代
代表场地:酒吧、KTV
代表颜色:金色
如果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火山爆发的前期,那九十年代的中国就是火山爆发的进行时。
从街头的卡啦OK到金碧辉煌的KTV,从散发着城乡结合部气质的夜总会到各式专业酒吧,人们开始学习着适应与享受这些节假日休闲的娱乐场所。野餐式的朋友聚会开始变少了,KTV里的朋友聚会倒是多了起来,一起去看电影的情侣少了,在酒吧里认识的陌生人多了。大家的生活节奏都像迪厅里的舞步一样紧凑,而且,大家还在绞尽脑汁想着怎样能够更快、更强,不被别人落下。当然,旅游也成了这个时代新兴的休闲方式。既然是旅游,就不免要到各个地方的名胜古迹去留个脚印,所以,这一时期,博物馆的大门开始慢慢打开,游客们也变得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去博物馆旅游和到博物馆参观毕竟还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人,即使是去故宫,也仅仅是为着其旅游胜地的名号,而并非了解那些稀世珍宝背后所记录的历史。所以,这时候的博物馆充其量是在那些墙面上多了几句“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
二十一世纪
代表场地:书店与图书馆、博物馆
代表颜色:绿色
也许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步伐太快的缘故,进入了新世纪以后,一部分人开始渴望重新体会一种绿色的、纯天然的、晴耕雨读式的“慢生活”。所以,在“五一”和“十一”的长假里,博物馆开始变得人满为患。记得海伦·凯勒有一本书叫《假如给我三天的时间》,在书中,她就把第三天的时间留给了博物馆。这选择对于还没有把去博物馆当成生活方式的我们而言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可仔细想来,却又完全在情理之中。除了博物馆,还有什么其他地方能够让她在最短的时间里翻阅所有人类文明的百科全书,在黑暗的世界中留下心灵的光明、温暖的回忆和终身的欣喜和回味呢?
据说,卢浮宫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最常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请问蒙娜丽莎在哪儿?”在一次采访中,卢浮宫的馆长也曾表示过,卢浮宫几乎就是他童年生活的乐园,他们在一起成长,所以现在,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把卢浮宫建设管理得更出色。其实在国外,很多人都是有“博物馆情结”的。作为观复博物馆的馆长,马未都在采访时也曾表示,在国际上,人均博物馆的占有量是一个国家进入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一个标准,人均占有博物馆量最高的是北欧国家,比如挪威、冰岛、瑞士等。另外一点是,老百姓是否把博物馆消费当成日常消费。所谓日常消费就是指是否经常去。过去,大部分中国人对博物馆的概念只是满足于这个博物馆我去过,看见了什么并不在意。而在很多西方国家,去博物馆是日常消费,参观博物馆跟看电影、听演唱会没什么区别,只是业余生活的一种。
现在,中国的博物馆终于也开始向我们敞开了它并不沉重的大门,而这一切,其实都仅仅是个开始而已。
预约参观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社会服务”—“预约参观”进行预约
活动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我的信息”—“精彩活动”—“活动列表”进行报名
志愿者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社会服务”—“志愿者之家”进行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