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08-04-11

旷世手笔-山西应县木塔千年不倒之谜(图)

塔是古老的建筑。

  建塔,从来都与物质生活关联不大,却往往成为承负我们精神需求的载体。它内涵神秘,让你肃然起敬,或者还牵涉着某个传说,让你顶礼膜拜。塔的神态亦是千变万化,有傲立于山顶的镇妖塔,有扎根在河畔的镇河塔,有坐落在园林里的功德塔,还有蛰伏在市井边的镇笔塔。千碑百塔,山西应县木塔,无疑是其中集大成的旷世手笔。

  应县木塔原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距今已有950余年历史。浓缩了千年建筑文化、佛教文化和人文历史的应县木塔,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围绕应县木塔的神秘关注,千百年也一直未有定论:纯木结构的木塔,何以屹立千年,强震而不倒、雷轰而不焚、炮火而未摧?塔内佛像肚子里发现的珍贵文物,我国第二部完整的大藏经———辽代秘藏是如何被发现、挖掘和整理出来,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坎坷?佛肚里为何藏有佛牙舍利,应县木塔是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而建的吗?最近,由应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学仕、原应县旅游局局长马良历时一年半,数易其稿,共同编著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牙舍利》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对上述三个问题做出最系统最新的注解。

  今日起,我们将揭密应县木塔的三个谜团。不倒之谜、虚幻的大藏经、佛牙舍利的前世今生,这确实是个问题。但事实上,历史的脚步风尘仆仆,世人已经很难准确去考证这些宝藏的真实谜底,学界、民间对应县木塔的种种推论和揣度,有时反会让我们觉得更加迷离。或许,在深沉等待了千年后仍岿然挺立的木塔面前,我们都只能作虔诚的看客。

  应县木塔千年不倒之谜

  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应县木塔高67.31米。据考证,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应县木塔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仅裂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

  据史书记载,元大德九年四月,大同路发生6.5级强烈地震,有声如雷,波及木塔。元顺帝时,应州地大震七日,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屹然不动。近代,邢台、唐山、大同、阳高一带的几次大地震,均波及应县,木塔大幅度摆动,风铃全部震响,持续一分多钟,过后木塔仍巍然屹立。无情的雷击、陈年累月的塞外狂风,都曾给木塔施加淫威,兵荒马乱,战火硝烟,也曾使木塔伤筋动骨。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曾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然而木塔坚强不屈,仍傲然挺立、直刺云天。

  建筑结构的奥妙、周边环境的特殊性,加上人为保护的因素,木塔千年不倒,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

  古代工匠们实践了千年后的现代建筑理论

  从30年代开始,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就对木塔千年不倒之谜进行了潜心研究和探索。

  工程院院士:

  木塔减震设计超过现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和江欢成认为,保证木塔千年不倒的原因首先从结构力学的理论上来看,木塔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卯榫咬合,刚柔相济,这种刚柔结合的特点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这种耗能减震作用的设计,甚至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

  从结构上看,一般古建筑都采取矩形、单层六角或八角形平面。而木塔是采用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将木塔平面分为内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员活动。内外槽之间又分别有地袱、栏额、普柏枋和梁、枋等纵向横向相连接,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桶式结构。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

  木塔外观为五层,而实际为九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建筑处理极为巧妙。在历代的加固过程中,又在暗层内非常科学地增加了许多弦向和经向斜撑,组成了类似于现代的框架构层。这个结构层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有了这四道圈梁,木塔的强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强了。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结构形式,靠它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由于斗拱之间不是刚性连接,所以在受到大风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时,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可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调整变形的作用。除此之外,木塔内外槽的平座斗拱与梁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使内外两圈结合为一个刚性整体。这样,一柔一刚便增强了木塔的抗震能力。应县木塔设计有近六十种形态各异、功能有别的斗拱,是我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

  理工大专家:

  千年前就实践了现代理论

  近代日本的地震建筑专家在《地震与建筑》一书中提出了五条抗震设计的原则。在将木塔的结构特点与之相比较就会发现,早在950多年前,应县木塔的设计者已经深深懂得并很好地实践了这些原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木塔抗震研究也进入了更高的层次。现年81岁的太原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学权威专家李世温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就研究应县木塔结构,他说,“现在我们对它进行了动态的研究,基本上摸清了木塔的动态性质,对抗震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木塔当年的设计者可能不懂这些理论,但他们却在实战中创造了奇迹。

  地质基础坚硬麻燕代代护塔

  1993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矿部华北石油局第九普查大队等十几个科研部门,曾对木塔塔院及周围地质状况进行详尽勘察,发现木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类组成,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其承载力远大于木塔付与的荷载。所以,直到现在仍然不必担心木塔会有因“底虚”而倾倒的可能。此外,夏天塔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这些麻燕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着“护塔卫士”的作用,这些已经成为视木塔为神圣的应县人最喜欢讲给外地瞻仰者的真实“神话”。

  塔上观测仪器使木塔遭遇少有雷击

  木塔建成近千年却鲜遭雷电攻击。专家研究认为,避雷的秘诀正是由于其全木结构的绝缘性能。

  唯一的科学解释来自1989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批准资助的“应县木塔避雷机制研究”课题组经反复研究和试验得出结论:应县木塔900余年不遭雷击绝非偶然。课题组研究发现,雷击绝缘性能较好物体的概率,要比雷击导电体的概率小得多。应县木塔实际遭雷击的概率,远小于安装避雷针后可能达到的雷击概率。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9月7日晚,应县木塔曾遭雷击,被击中的是于1993年在木塔五层安装的地震监测仪的探头。当时,连接各层探头的金属线一直从五层通向塔下工作室。事后,塔上的地震观察仪器立即全部拆除。

  历史上人为保护痕迹明显

  人们在游览木塔二、三层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不少木柱、阑额、普拍枋上面都残存着累累弹痕,一些被修补过的地方,“手术”痕迹仍十分明显。

  然而,这么近的距离,炮火摧不垮、轰不着,这又是为什么呢?据史学专家讲,军阀混战时期,战斗中使用的炮弹杀伤力很小,对塔身造成的毁坏并不严重。而作为战斗一方的军事指挥所,总会往塔上派士兵进行守护,一旦塔身中弹起火,很快会被人扑灭。

  解放战争时期,小军阀乔日成在塔上顽抗,作为攻方的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接到上级命令后有意保护木塔文物,尽管炮击300多发,但都未打到木塔要害。

  民间传言三颗宝珠佑木塔

  应县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应县木塔有三颗宝珠:避火珠,避水珠,避尘珠。这三颗宝珠分别安放在释迦牟尼塑像最高贵的部位,从此,塔内一片佛光宝气,木塔可以自行防火、防水、防尘。

  避火珠是说天空打雷,炮火袭击,木塔一概没有失过火,是有避火珠把火逼走了;避水珠是说原来应县城四个角都有水,可是到了塔底下就没有水,这座塔寺也不下沉,是避水珠起了作用;木塔上面一直没有尘土,就是说一有尘土,避尘珠就把尘避走了,所以塔上干净。

  有了这三颗宝珠,木塔才安然无恙,屹立千年。

  白云苍鹰,岁月悠悠。不管科学解释,还是民间传说,这座近千年屹立不倒的木塔在应县人民心中已经成了当地的保护神,他们以木塔为骄傲,以木塔为荣耀,更以木塔的文化艺术魅力为核心打造世界级经典旅游品牌。

  来源:山西青年报

预约参观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社会服务”—“预约参观”进行预约

活动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我的信息”—“精彩活动”—“活动列表”进行报名

志愿者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社会服务”—“志愿者之家”进行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