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2021-12-27
华侨博物院2022-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
华侨博物院2022-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2-203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位置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博物馆事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推动华侨博物院事业发展,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文博事业发展使命任务,践行陈嘉庚先生建院初衷,根据中宣部等九部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对照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和《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厦门市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厦门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华侨博物院于1956年创办,1959年落成开放,建院以来始终坚持陈嘉庚先生的建院宗旨,在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海外联谊等领域深耕细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传播华侨文化、弘扬嘉庚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2018年我院对基本陈列“华侨华人”展进行了提升改造,提升后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展示手段更加多元、展览互动性显著提升。同时,积极适应“数字博物馆”要求,展览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通过网上展览、在线直播、网络公开课等方式,为公众提供数字文物展览和服务。发挥文博专业特长,举办党建专题展览,切实担负起文化育人的时代使命,有效提升华侨博物院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2.院藏资源不断丰富。我院馆藏文物6000多件,包括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外国陶瓷玻璃器皿,以及一批珍贵的侨史文物和鸟类、兽类、鱼类、矿物标本等,其中陶瓷器有9件国家一级文物,有14件字画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另有一批侨史实物和资料以及2万余张侨史照片、底片和部分族谱、音像资料等,涉侨图书期刊2万余册。近年来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下,院藏资源不断丰富,藏品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新建学术交流中心暨侨史文物资料收藏服务研究中心,设立文物修复室,为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奠定了基础。
3.博物馆社会公益属性充分发挥。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作用,重点针对青少年教育,完善馆校合作机制,结合重要节假日、纪念日策划组织博物馆社教活动,是中宣部、中国侨联、福建省、厦门市授予的全国、省、市各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厦门市国防教育基地。作为海外华侨华人学生寻根之旅夏令营、冬令营等的参观学习基地,为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的许多学生团体提供相关社教体验活动,促进海内外华裔青少年沟通交流,增进新生代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认同感。
4.科研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开展陈立人先生口述历史和“唐庆铭眼中的唐裕”口述历史研究,积极邀请海外知名学者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海内外侨史研究专家、学者、涉侨文物实物藏家等提供相关史料、图书、图片等资料,成为厦门市对外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及为侨服务的新平台。
虽然我院在陈列展览、文物收藏、社会教育、科研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依然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为:藏品数量增加幅度低,藏品数量和质量不足,不具备藏品修复保护设计和修复双资质,藏品修复服务能力不足;对观众反馈意见分析研究不够,代表性原创性临时展览少,临时展览的选题不够贴进百姓生活;尚未形成叫得响的特色品牌教育活动,展教分离,连动作用发挥不充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滞后;学术委员会在促进业务发展上的支撑作用不明显,科研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有待加强,开展相关课题的合作研究少,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学术成果的运用价值没有充分体现。
(二)发展环境
1.政策环境优。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中央宣传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国博物馆改革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厦门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将有力推进我市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2.社会需求大。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博物馆全面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时尚,“把博物馆带回家”已成为人民群众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共识。
3.基础条件好。厦门是著名的侨乡,侨务资源丰富,又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人气指数和游客满意度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是文博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华侨博物院作为全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和中国第一家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和业绩的博物馆,在弘扬嘉庚精神、展现统战特色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特优势。
二、总体思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发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挖掘侨的文化、侨的历史、侨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华侨的奋斗精神,大力宣传华侨为世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使华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传承文明、有利于城市形象及品位提升、有利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基础业务、人才队伍、学术研究、对外交流、行政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上新台阶,把华博建设成为在海内外更有影响、更有地位的特色博物馆及厦门城市新名片,成为全国侨史文物资料主要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中心。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华博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牢牢把握工作的正确导向,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社会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坚持服务大局。始终把华侨博物院的发展放在主动服务福建历史文化强省、全域生态旅游省和厦门建设大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3)坚持公益属性。充分利用好自身文物资源,保障观众基本文化权益,拓宽观众参与渠道,共享文物保护利用成果。
(4)坚持改革创新。破除华博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华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确立“文物+”理念,促进文物保护利用与旅游、教育、体育、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不断推动华博事业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建设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福建乃至海峡西岸最好的博物馆;
(2)建设成为国家涉侨文物、文献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中心;
(3)建设成为两岸涉侨事务的交流平台;
(4)建设成为厦门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及国际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藏品征集保护
1.充实博物馆藏品体系。依据我院的功能定位,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长远收藏计划,拓展博物馆藏品征集领域和途径,充实藏品数量和类型。重点征集华侨华人文物实物,兼顾其他。争取财政加大对文物藏品征集的投入,力争实现藏品征集经费来源由单一财政拨款向多元化转变,同时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藏品征集中来。争取择址规划建设新的库房,以解决我院藏品数量与场地不足之间的矛盾。
2.提升藏品的修复能力。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善现有藏品修复室的各项软硬件,培养2-3名能独立操作的书画装裱和文物修复人员。继续以分门别类和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字画修复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文物修复档案;继续加强展厅和库房环境的全面控制,加强同省内外的兄弟馆相互之间的协作、藏品资源共享。
3.完善藏品管理数据库建设。提升信息化程度,通过网站、公开出版物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我院藏品信息。2024年底前完成藏品数据库的建设,藏品基本信息采集比例达到100%。
4.推进文物鉴定定级。对未鉴定的藏品进行鉴定和定级,争取每年鉴定、定级一批藏品,不断加强藏品的研究阐释,为藏品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提升陈列展览水平
1.提升基本陈列水平。坚持以“举办一流的展览”为办展理念,2022年完成“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馆”基本陈列改版提升的概念设计和概算编制,充实调整基本陈列形式和内容,使基本陈列能与国内外先进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同步,向市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经费,2023年至2024年完成临时展厅进行改造提升改造提升。
2.强化馆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宽工作视野,加强馆际交流,加强与全国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计划每年从国内外引进6个左右高水准、高品质、有内涵的展览。
3.提升原创展数量和水平。以院藏文物为基础,每年推出1-2个专题原创展览,力争3年内有1个原创展入选国家“弘扬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
(三)增强公共服务质效
1.增强观众互动性。经常性开展观众调查,对观众意见进行梳理;建立健全免费开放条件下的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健全开放服务制度,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培养观众良好的参观习惯。
2.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充分应用视听、影像、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拓展我院的传播功能,实施“数字华博”计划,构建信息互联、智能融合的博物馆新形态。
3.打造博物馆社会教育品牌。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强化华博公益性事业单位功能,持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以提高观众参观质量和改善参观环境为主要目的的管理新模式,社会教育主题活动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提高讲解员业务水平,逐步推行“双语讲解”制度,建立3-5个有华侨博物院特色的品牌教育活动;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好“华侨博物院之友”这个平台,探索和会员良性互动的方式和渠道,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
4.开发文化衍生品。利用藏品和展览的文化符号,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按计划、分步骤开发与华博展览、华博建筑、院藏文物等有关的文化衍生品,并努力开发出一批精品;5年内力争使华博文化衍生品的销售收入达到50万。
(四)提振科研学术实力
1.提升科研水平,助力事业发展。重视华侨华人资料研究,加强藏品研究以及与博物馆直接相关的博物馆教育、展览及信息传播的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强化学术研究对陈列展览的指导性作用,围绕不断创新陈列展览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增强陈列展览的思想性、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加强学术委员会职能。一步提升华博在业内的影响力,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力争承担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建立健全奖惩机制,鼓励员工开展学术研究,倡导和树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学术保障。
3.持续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以各项业务工作为主题,坚持每季度举办一次高水平、专业性强的学术讲座,力争举办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
(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1.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完善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延请业内专家对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论证完善,使规划合理全面反映我院的现状及长远发展愿景,切实指导工作;制度建设注重突破性的制度设计,向一些管理上的核心问题作挑战。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采购制度和办公用品制度,建立规范、科学的内控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提升沟通能力,畅通沟通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培训、轮岗制度,培养符合型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3.健全博物馆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提高治安管理的防范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略,构建好防范队伍的建设;协调各部门,尽快通过博物馆风险等级达标,改变安全工作“无事主义”的心态,将情景演练制度化、定期化。
四、保障措施
1.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华博理事会、监事会作用,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华博发展长效机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华博学术委员会在业务建设和博物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岗位管理的各项制度,明确科学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华博与社会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华博与教育部门、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长效机制。
2.坚持目标导向。坚定践行陈嘉庚先生的建院初衷,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落实保护责任。坚持目标导向,做好本规划与上级规划衔接协调,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和重点项目的衔接,统筹推进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海外联谊等各项工作。
3.加强队伍建设。推进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博物馆评估级别确定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提高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完善公开招聘条件和方式,拓宽引才渠道;按照博物馆顶级评估要求,成立科技部门;向上级争取回拨编制,为事业发展储备人才。
4.强化资金保障。争取财政对博物馆各项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力争实现藏品征集经费来源由单一财政拨款向多元化转变,积极寻求社会力量支持。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机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重大项目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进度安排、保质保量完成。 进一步推进华博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
华侨博物院
2021年12月16日
预约参观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社会服务”—“预约参观”进行预约
活动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我的信息”—“精彩活动”—“活动列表”进行报名
志愿者报名